《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心里一直犯嘀咕:“新东方”好歹是一家在全国名号响当当的教育巨头公司,作为创始人兼CEO的俞敏洪何至于“走在崩溃的边缘”?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感慨:俞敏洪不仅酒量大,扛得住给老虎狮子用的麻醉药,还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因为他所经历的那些创业历程,绝对能让大多数普通人立刻崩溃。然而他却坚定地闯出来了。
在《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里,俞敏洪完整地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其中不少关于商业的部分超出了我的理解,但是他的个人成长、选择和价值观却带给我不少启发。
1. 认清现实,放下沉没成本。
创业的过程中,俞敏洪至少做出了两次重要的放弃。
第一次是自己刚开始办辅导班时,决心辞去了北大讲师的工作。第二次是为了让公司的发展步入正轨,他带头辞退了跟自己一起开始创业的家人。
尽管他从北大辞职的时候,因为私自办学而得到了处分。但是“北大讲师”这个光环真的没那么容易摘掉,放弃这个身份就意味着他以后只能从零开始,做一个不知名的小培训班。
如果说辞职意味着放下面子,那么辞退家人就意味着给亲情划清界限。
最初创业艰难,老婆帮忙收报名费,老妈帮着料理辅导班的后勤工作。这些亲人不仅陪着俞敏洪走过了创业前期最黑暗的那段路,也的的确确为新东方付出了不少。
但是为了整顿新东方复杂的人事关系,俞敏洪还是决定先拿自己开刀。
“辞退老妈后,她至少有半年时间没给我煮饭吃”。这句话说起来轻巧,但是为了发展承受亲情方面的亏欠,这的确是不容易的。
这两次放弃带给我的启发是,人一定要对现实有清醒的认知,如果一些过去对自己有利的事情,现在已经失去作用或者阻碍发展了,就必须果决地放弃,并且承受一些代价。
2. 做事遇到困难时新东方英语老师,绞尽脑汁也要完成。
从一个不知名的出国考试辅导班,到真正拿下“新东方”这个名字,俞敏洪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一开始是没有办学资格,只能接着东方大学的办学许可证开了一个“东方大学外语培训班”;之后是好不容易办学多年,软磨硬泡拿下了办学许可证,发现只有半年期限;第三步是把半年期的许可证换成了长期证照,后来真正注册了“新东方”这个名字。
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创业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品质:韧性。
就是笃定要做的事情,绞尽脑汁、曲线救国也要完成。
我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是很多事情尝试过一次后就开始打退堂鼓,还没去尝试其他可能性就放弃了。
因为这种怕困难的想法,很多事情并不是真的做不到,而是我一直在告诉自己“完不成”。结果事情就如我所愿,真的完不成。
然而最后取得成功的那部分人也并非有三头六臂,只不过他们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总有一种方法能完成任务,或者是尽可能靠近原定的结果。
每一桩困难的事他们都这么做,所以每一步他们都比别人走得远一点,因此最后也更靠近成功。
3. 做一个心怀宽广的人,做人比谋利重要。
刘润老师拆解“竞争”二字,分析“竞”和“争”其实是两个概念,同向相较为竞,逆向相抗为争。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就是说“争”的资源是有限的,像是拔河一样的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但是“竞”就不一样了,大家各自发展的过程很像一起赛跑,最后只会有谁比谁更快一点,不一定会有你死我活。
俞敏洪在创办新东方的前后,其实遇到过不少竞争对手。
早期其他培训机构的叫人在他们的大教室外撒传单,甚至在张贴海报时捅伤新东方的员工。
但是当有对手面临老师闹事、赔不起学费的窘境时,俞敏洪还是大方地让新东方的老师过去代课,帮助人家顺利度过眼前的难关。
后期面对好未来这样的劲敌,老俞只是感慨新东方在某些业务上下错了棋,但是仍然和对方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关系,也经常和其他公司的创始人、CEO交流。
这个过程一是因为俞敏洪自身性格宽厚大方,二是他有更高的发展格局,意识到与其大家哄抢教育市场的一块小蛋糕,不如一起把这块蛋糕做大,这样每个人都能获得比原来更大的收益。
而这样的性格和格局也帮助他度过了之后的发展难关——因为人品值得信赖,新东方遭遇浑水公司攻击的时候,俞敏洪才能借助马云、史玉柱等一众大佬的帮助顺利翻身。
4. 和比自己更强的人合作、竞争。
在阿里清点内部员工时,重点清理了管理层的“老白兔”,也就是态度不错但能力平平的人。
因为阿里的高层意识到,老白兔的个人能力弱也就算了,他们还会招募和培养一堆小白兔,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被超越,才能保全自己的位置。
这样一来,企业就变成了“兔子窝”,没能力的人泛滥。
跟比自己弱的人合作,这是弱者的逻辑。
强者的做法是,找比自己更强、更专业的人合作,而且要不断培养出实力强大的接班人,把整个平台做的更好,自己才能得到的更多。
不仅如此,俞敏洪还喜欢跟优秀的对手竞争。
因为他意识到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值得尝试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新东方不能把每一条路都走一遍。可是如果对手进行了尝试,新东方的发展就能借鉴其中经验,在之后的发展中取长补短,少走冤枉路。
新东方在开拓中小学生的培训市场时,将一对一辅导和小班教学结合在一起,这个过程就吸取了竞争对手的业务经验。
5. 延伸业务(扩展技能)的内在逻辑。
新东方曾经尝试过开设计算机培训班,因为合伙人王强之前是计算机专业的,俞敏洪就觉得不如把这一块业务也抓起来。
后来这项业务很快就关张了,因为俞敏洪发现它没办法和之前的其他业务衔接起来,所以在招生和运营的过程中,都没办法借助新东方原来的资源和经验。
比如说,新东方从出国考试培训拓展到K12英语培训,这是因为如果孩子们小的时候就选择了其他英语培训班,那么长大以后对其他的培训品牌也有惯性认可。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在新东方学英语,那么在应对大学四六级、出国留学考试时,就会首选新东方。
再比如说新东方从单一的英语教学项目,拓展到语数文理全科培训,是因为如果一个孩子有课外辅导需求新东方英语老师,很可能不止补习一个学科。如果新东方只教英语,而另一家培训机构有英语和数学,那么家长为了省时省事,极可能会直接选择另一家。
所以以上两条业务链的延伸都有内在的发展逻辑,要么是承包了一个孩子全科目的学习,要么是囊括了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
但是计算机培训更多是面向二本、三本,甚至是专科院校的学生,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这与原来的业务没有太大的联系,所以发展起来就很困难。
把这套思路放在个人培养能力上也是一样的新东方英语老师:新东方的俞敏洪为什么成功?我从他的自传中找到这6个成长准则!,如果你要培养的新技能可以与之前的能力产生链接,那么这项新技能就比较容易养成。
比如从写作到演讲,就是把文字以语言的形式分享出来;写作和阅读是一个彼此承接的过程,形成闭环后可以互相促进。
如果你想要拓展的能力与之前的差异太大,那么除非立刻就能用得上,否则就很难养成。
6. 发展的路上,求稳不求快。
新东方赴美上市后,曾经为了获得短期的利益增长,做出了一些伤害品牌的事情。
例如在考核校长的过程中只有两个关于业绩和利润的指标,却完全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从业绩方面看,企业的确迎来了短期井喷式的增长,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盲目扩张和业务畸形发展为代价的。分校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招聘了一些能力不过关的老师,在未经培训的前提下就推出去代课。
这样的“快速”发展根本难以持续,很多分校第二年的业绩断崖式下跌,而且对“新东方”这个品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好在后来新东方悬崖勒马,及时调整了分校考核结构,还开展了一系列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让企业在第二年回归了稳定的发展轨道。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发展的速度一定是有快有慢的。
如果在应该放慢脚步巩固基础的时候求快不求稳,这无异于高手修炼武功时服用了某种短时间提高内力的药丸,等到药效散尽后,体力反倒被侵蚀掉一大半。
个人发展的时候也要把握好发展的重点,不要错把目标当成结果。
比如你加班是为了把工作完成,好好完成工作是为了三五年后能在职场上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如果你反过来,为了挣一点加班费而刻意消磨时间,降低白天的办事效率,那么远期目标就是很难实现了。
总结一下,个人发展其实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创业,而大公司创业是为了让一群人或者一个行业发展的更好。
因此俞敏洪的创业故事,其实对每一个普通个体都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书中,我们能看到俞敏洪个人的成长历程,看到他从一个不得志的大学老师变成国内第一家赴美上市的教育公司CEO的过程。
同时,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想要获得持续的突破就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区。如果把舒适区的边缘当成悬崖,这的的确确是时刻如履薄冰,常处在崩溃边缘的过程。
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你想玩大的还是小的,生活中永远会出现问题,问题永远不会消失。
但正如哈维·艾克在《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中写到的:
问题的大小永远不会是问题新东方英语老师,真正的问题是你有多大。
如果你想要彻底的改变,就不要再专注于你的问题有多大,而要开始注意你自己有多大。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13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