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航道怎么样:行知新航道之天津商业发展概况

天津商业中心的发展天津城市传统的商业区,逐渐向着有内河港码头依托租界地区发展。天津商业市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正值民国黄金十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此时的天津作为仅次于上海的远东第二大都市,也迎来了现代商业的第一次发展机会。1994年3月,天津市决定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的基础上建成滨海新区。20世纪二十年代,天津已经成长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天津港口贸易的发展

天津,这座距离首都最近的城市,一直是首都的港口和门户,始终和首都的兴衰紧密相连。天津是中国北方唯一具有河海通津优势的港口,交通最为便捷,“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是得天独厚的北方水陆通衢和南北物资集散中心。

天津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三世纪前,中国北方人民就利用天津一带的天然河流进行水运活动。东汉时期,为运送兵员、转运漕粮,封建王朝征集民夫天津新航道怎么样:行知新航道之天津商业发展概况,开凿河渠,使诸河相通,合流入海,形成了以海河为主的内河航运网,自唐代以来形成海港。

历史上,天津的商业起源于水上运输,最早的商业区都集中在运河沿岸。旧时江南来的船,必先经南运河再经三岔河口转北运河运达北京,天津便汇集了大量客商和行人,他们在这里停留歇息,买卖交易。沿河西岸逐渐形成了锅店街、估衣街、针市街、北大[微博]关、缸店街、茶店口、肉市口、粮店街。

明朝时期,天津坐拥的“南粮北运”的繁重任务和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河漕、海运和芦盐之利推动了整个天津商业的发展,天津最早的商业区也由此应运而生。

明宣德年间,天津出现了最早的集市和商业区。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此时的天津,虽然只是一个卫所,但已经具有大都会的雏形。

《天津卫志》记载,明朝中叶时,天津自城西北沿河一带遍布大大小小的粮店,南方来的大粮商在此卸货,然后把粮食转卖到北京,其交易规模动辄上百万石。在这些商人中也诞生了天津最早的一批“百万富翁”,天津著名的“八大家”中就有半数是靠贩运粮食起家的。

清康熙年间天津新航道怎么样,海禁被取消,天津的“运河经济”重新回到了“河海并重”的局面,江南产粮区的漕粮、沿海的芦盐、江南的丝织品沿河海两线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周转集散,天津商业也迎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随着商业的发展,从事汇兑业务的钱庄在天津应运而生,天津的票号钱庄声名远播大江南北,商业与由它衍生而来的金融业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清代天津里河运粮的规模更大,对漕船携带南北土特产品的规定也愈来愈宽松,漕船竟成为变相的商队,运河则成为了繁忙的商路。天津渐渐发展成为“蓟北繁华第一城”,正所谓“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河路码头买卖广”。

19世纪60年代以前,天津作为水旱码头城市,鱼盐产销兴旺,商业贸易繁荣;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如今,天津地处中国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不仅毗邻首都,还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是中国北方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轴心,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

目前,天津港已经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华北地区最大货运中心。

天津商业中心的发展

天津新航道怎么样

清末民初时期,天津的商业主要聚集在老城周边的北门、东北角、南市一带,商业类型较为原始和初级,但并不妨碍众多老字号商业的崛起和发展,众多老字号商家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天津开埠后,旧城市中蕴藏的经济火花点燃了新城市的发展之火,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天津便由一座“府县同城”级别的城市,快速成长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天津城市传统的商业区,逐渐向着有内河港码头依托租界地区发展。

20世纪初期之后,由于国内连年军阀混战,天津传统的商业区日渐衰落。而租界地势优越,有内河港码头为依托,天津的商业中心逐渐向日租界的旭街、法租界的梨栈大街和英租界的小白楼一带发展。从此,北起南运河南岸和海河西岸、南至劝业场和小白楼,成为天津的商业轴。

天津商业市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正值民国黄金十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此时的天津作为仅次于上海的远东第二大都市,也迎来了现代商业的第一次发展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30年代,仅天津市区范围内,华界有商贸行业14类,128个;租界有商贸行业18类,132个,零售商店合计25400多家;商业的从业人口,仅华界就有75000余人,如果加上租界,当不下10万人,约占全市从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天津城市的迅速繁荣,反映了天津作为中心城市财富的集中、人口的集中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也代表了天津作为中国北方大港和经济中心的特定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形成。

对外贸易额与日俱增,促使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贸易口岸,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港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到华北地区的60%以上,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民国时期,天津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劝业场、中原百货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会场。这一时期,天津除建有大型的百货公司以外,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大型的商场也不断涌现。这些大型商场均采用最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健全的商业规章制度。

这一时期的天津大型商场中,尤以劝业商场规模和影响最大,商场楼高七层,营业场地宽阔,其规模和气派在天津首屈一指。20世纪20-30年代是劝业场繁华区的形成时期,这里集中了著名的商场,以及近60家影剧院、饭店、舞厅和浴池。

1949年天津解放后,和国内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和平路商圈这些商场陆续改为公私合营或收归国有。由于市场闭塞和体制壁垒,整体商业市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只是依照计划经济的思路,在全市各主要居住区兴建了一些区域性质的小型百货,总体的商业格局变化不大,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天津商业再次快速发展阶段,国有商业体快速开发带动商圈发展。这一时期建成了众多商业设施,整体商业氛围非常活跃,商业市场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天津的核心商圈开始呈现明显的发展变化,原来唯一的和平路商圈仍在稳步发展,与之比邻的滨江道商圈快速成长,南京路商圈已见雏形,西南角商圈基本成型,小白楼商圈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2000年前后,天津外资、国内连锁商业和民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商业模式和定位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老牌国有商业体逐渐失去原有优势。和平路商圈影响力开始下降,滨江道和南京路商圈如日中天,西南角商圈彻底衰败,小白楼商圈逐渐成熟并成功转型,东马路商圈已经成型并逐步扩张。

近年来,知名开发商开始进驻抢占天津商业市场,购物中心模式及非传统商业区商业快速发展。在各主要商圈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新兴商圈逐渐显露端倪,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开发商大多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商业开发企业。

天津新航道怎么样

天津开发区的发展

1994年3月,天津市决定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的基础上建成滨海新区。经过10余年自主发展,2005年滨海新区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22%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8020.4亿元,人均GDP达到31万元人民币,约合5万美元。2014年,预计天津滨海新区全区生产总值9000亿元,增长15.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增长12%;实际利用内资892亿元,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959亿美元,增长6%。

天津金融业的发展

在众多天津人的心里,几乎都有着挥之不去的北方金融中心的辉煌历史记忆。令现今天津人怀想不已的,正是1930年代为代表的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二十年代,天津已经成长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当时的《银行周报》总编辑徐沧水论及当时全国性金融中心——上海和北京时,曾提及紧随其后的天津。

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成为通商口岸。随后,英、法、美、俄、德、日、意、比、奥9国建立租界,使天津成为设立租界国别最多的口岸城市。与此同时,凭借地理优势和开放格局,依托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和相对优越的经济运行环境,天津的进出口贸易和近代工商业获得长足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外资银行陆续尾随而来。

天津在历史上曾三次成为金融中心。第一次是在清末,天津作为中国近代金融的发祥地,辛亥革命前,曾汇聚100家金融机构;第二次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金融恢复繁荣,天津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设立;第三次是在天津解放时,天津作为指导全国的金融中心,出现了第一张外汇信用证、第一张保函等。一时间,天津成为与上海齐名的北方金融重镇,总资本占全国比重达到15%,高居北方各大城市之首,成为中国第二大金融中心。

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天津的经济和金融功能被边缘化。1990年,当深沪两地忙于争夺“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之时,天津早已被外界遗忘在身后。

终于,在2006年,机会再次降临。

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天津新航道怎么样,赋予其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力。这一优惠政策,远超过当初的深圳与浦东,因此,被高层官员称之为“含金量最大的政策”。

如今,天津已成为中国私募基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融资租赁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超过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各种类型交易所交投活跃、创新不断。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天津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2006年,天津经济总量仅为广州的71.48%,但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95.4%。

2014年公布的“天津金融发展指数”显示,天津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2013年同比增速为21.4%,景气度良好。金融市场指数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同比增速为48.4%。金融创新指数增速明显提升,2013年同比增速为15.6%。金融机构指数稳健增长,同比增速为7.2%。金融人才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数同比增速分别为5.2%和4.5%,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要成为真正的北方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天津还有不小的差距。全国性OTC市场与天津失之交臂,离岸金融业务仍受阻滞,即使是天津近年来最引以为豪的私募股权行业,同样没能完全摆脱“两头在外”的困扰。截至2011年末天津新航道怎么样,天津金融业增加值增至702亿元,而同期上海、北京分别达到2240亿元和2055亿元。

资料来源: 北方网 《城市快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金融世界》 《财经国家周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15人参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