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消费经济的持续升温和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国的个性化教育培训和辅导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期。
这个爆发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种被称之为“现代私塾”的全新的教育模式——“1对1”个性化教育模式的迅速崛起。
核心理念:“为每个学生设计一套学习方案”
首倡这种模式的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最初的业务模式是在互联网搭建平台,从事家教中介,2004年起开始尝试和探索个性化教育模式,经过几年的市场实践,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学习方案”,每个来到学大教育接受辅导的孩子都会首先接受一套全方位的科学测试,除了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有学习心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等非智力因素的测试。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测评、分析和诊断,找到每个学生独有的学习优势和学习类型,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辅导计划,配置专属的私人教师实施一对一面授教学,为每个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学大教育机构在几年的实践中独创了一套教育团队协调管理学生的模式,这个团队由教育咨询师、学习管理师、任课教师、心理导师、专家团队组成。围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身心发育的有效改进与提升,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兴趣和爱好得到培养等目标,分工合作,为学生提供全程跟踪管理、定期测评、回访反馈的全方位服务。
三次转折:号准校外培训市场需求的脉搏
2009年9月10日,对于正在创业路上的学大人而言,这个教师节还多了一重意义——这是学大教育公司8周年的诞辰日。回顾8年创业历程,学大经历了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步是在公司创业初期,对于三个毫无创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心很大,什么都想做,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她们毅然决定砍掉其他项目,专心致志做“家教”,因此而开了一个方向性的好头;
第二步是在2004年,当时学大的网络家教中介是业内做得最好的,全国有30多万教师成为企业的签约老师,有了可操作的盈利模式,一年的流水做到了500多万元,小日子还算好过,但是,三个年轻人又做了一次放弃和选择,开始探索个性化教育模式;第三步是2007年。当时的学大教育在个性化教育领域已经崭露头角,在全国7个一线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和28个学习中心学大教育一对一培训,当年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个亿。
学大教育在个性化教育市场上的不俗表现,引起了国际知名投资基金的关注。管理基金超过20亿美元的鼎晖创业投资希望借助学大,在中国个性化教育市场有所作为。
跑马圈地:在快速扩张的眩晕中保持清醒头脑
引入VC后,学大展开了庞大的“圈地运动”学大教育一对一培训,一年多时间里扩张了上百个学习中心。这过程中,学大教育的管理团队头脑还比较清醒,一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注意把握教学质量和扩张速度的平衡,既要跑得快又要跑得好。
2007年底融资成功,对学大教育这个年轻团队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在第一轮大规模复制和圈地过程中,学大教育以500%的速度向前发展,一年多时间在全国新建立了100多个直营学习中心。但是即使在巅峰状态,学大人还是保持了相对冷静的头脑,在该刹车时及时选择了刹车。
比如说当初,学大教育也曾尝试过加盟模式,加盟的优势就是利用了别人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少,规模扩张得快。但后来发现加盟进来的企业良莠不齐,学大教育的理念和文化传承不下去,加盟商追求快速盈利,把商业利益放在首位,违背教育规律,更保证不了教育质量,带来了很多弊端。因此,从那以后,在经营模式上,学大的选择是:宁可放慢扩张速度,也要坚持直营模式,不再考虑加盟和收购。
学大下一个转折点是在不久的将来促进公司上市。到那时,学大的发展更是天宽地阔。但不管到了哪一步,学大的创业团队都会牢记一个原则——在快速扩张和稳健发展之间寻到平衡。
专家热评:“学大模式”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他山之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多次深入学大教育机构总部和设在各地的学习中心考察和调研学大教育一对一培训,顾明远认为,在国际上,个性化教育一直是校外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式;在我国,这种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但一直以来只有小班辅导、家教等少数几种略带个性化教学色彩的形式,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培训和辅导模式基本上是一个市场空白,巨大的市场需求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学大教育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出整套的教育服务解决方案学大教育1对1辅导模式的经营之路,并为每个学生都配置一个专门的教育团队,包括心理教育,成长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各个方面,实施“1对1”的个性化辅导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是在这种市场需求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存在、发展、甚至火爆都是势在必然的。
一些专家认为,应该重视对“现代私塾”现象的研究,他们认为,这种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他山之石”。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5人参与